鞋文化
“三寸金蓮”與中國婦女
2003-11-21 15:55:56 中國鞋網(wǎng) m.xibolg.cn 打印本頁 關(guān)閉
古代中國,婦女和女孩的畸形腳是一種最吸引人的風(fēng)俗。那時,最小的足被看作為美女的典型。這是一種用布包纏過的“纏足”,它在中國民間曾廣為流行,這種“纏足”,曾被稱為“三寸金蓮”。后來三寸金蓮也泛指纏足鞋。
“三寸金蓮”是中國獨有一種纏足鞋飾。研究中國的“三寸金蓮”主要就是研究它的起源、發(fā)展、制作、禮儀和習(xí)俗。下面將從起源,分類(包括發(fā)展和制作)和禮儀習(xí)俗三個方面對“三寸金蓮”進行論述。
“三寸金蓮”的起源
根據(jù)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三寸金蓮的”起源有以下五種說法:
孔子時代(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就視小足為美女的標準之一,相傳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選美女時,女子小足也被列為美女標準之一。當然,那時的小足一般當為天然纖足,并無纏過。但由此,小足在中國男子的心目中成為評價女子的條件之一。(二千多年來,甚至在今天,仍有女子足長得嬌小為美的思想觀念。)此其一。
據(jù)《南史.齊東昏候記》中記載,南齊東昏候(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宮女用金箔剪成蓮花貼在地上,然后令潘妃在上邊走,一步一姿,千嬌百媚,走過的路上就像開出了許多金蓮,這就是所謂“步步生蓮花”了。后來,婦女便稱女子纖足為“金蓮”。繼而,“金蓮”又被引伸為婦女纏足鞋。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當時已把“金蓮”與女子之足聯(lián)系在一起,但由于“步步生蓮花”這一現(xiàn)象的反復(fù)出現(xiàn),就可能使宮廷中的婦女在語言中將“纖足”與“金蓮”之間的距離縮短。而在花卉中也確有金蓮這一花名,它同時也被稱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纖足也被充滿詩意地稱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此其二。
隋朝煬帝(公元604-617年在位)中一個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想乘船游“運河”,但不用船夫,卻要選一百名美女在“運河”兩岸為他拉纖。有一位住在“運河”邊上的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上了。為了表示反抗,吳月娘讓父親為她打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蓮花瓣刀,十分小巧、別致和鋒利。她用一要小布條,把短刀緊緊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一雙鞋。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會印出一朵蓮花,十分漂亮,隋煬帝見了非常喜歡,又見吳月娘長得漂亮,便召她近身,想看看她的纏足。吳月娘等皇帝身邊的侍臣離開后,便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向隋煬帝刺去,帝一閃,手臂受傷。帝隨即拔劍朝吳月娘砍去,吳月娘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隋煬帝回宮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钡珡拇酥螅耖g女子為了懷念吳月娘,都紛紛裹起足來。這一說法在中國運河一帶的民間廣為流傳,如同中國吃月餅紀念明代戚繼光(公元1582-1587年),吃粽子紀念戰(zhàn)國屈原(公元前339-公元前278年)一樣,都是一種有可能的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如果這一傳說存在的話,則用布裹足的現(xiàn)象已為人們在當時所了解。
以上傳說是根據(jù)民間老人口述整理的,并且已被編入《中國風(fēng)俗語》一書中。此其三。
唐統(tǒng)一全國以后,國力鼎盛,政治、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人的思想開朗,追求創(chuàng)新,服飾融合了外域特點,產(chǎn)生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唐服,唐服講究靈便與實用,減少禁律,屬于中國的服飾開放時期。這一時期,婦女形成了著靴的風(fēng)氣。但從開元到天寶年間,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逐漸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之中,744年(天寶3年)玄宗納其子壽王妃楊太真為貴妃,寵愛無比,過著荒淫腐化的生活。752年(天寶11年)又起用貴妃兄楊國忠為宰相,徹底改變了太宗朝“任人唯賢”的政策,帝王宮廷,達官貴人的驕侈淫佚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導(dǎo)致整個國家的風(fēng)氣走向畸型。此后,朝野女子從著靴穿褲又逐漸回復(fù)到秦漢的寬袖大袍,而楊貴妃則成為著尖頭繡鞋的先導(dǎo)。這不能不認為是一個歷史的倒退,這是以著靴為標志婦女解放走向以纏小足為標志的婦女悲劇的一個劃時代的倒退。文獻記載楊貴妃生前和死時均穿纏足弓形底鞋。伊世珍在《嫏 記》一文中寫道:“楊貴妃在馬嵬坡被唐明皇賜死時,有個女子拾得她一雙雀頭鞋,薄檀木底,鞋長僅3.5寸,”徐用理在《楊妃妙舞圖詠》一詩中也寫道:“凌波步小弓三寸!碧拼娙硕拍粒ü803-852年)的詩中也有“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荀裹輕云。唐尺一尺折合蘇尺八寸,蘇尺又比營造尺大一寸,一尺減四寸只有六寸,折合蘇 尺四寸八分,又折合今營造尺四寸三分。”因此,唐朝(公元前618-907年)也必定纏足。又《唐書》曰:“今靸鞋為不纏足者所穿,纏足者以絲為鞋。” 也當為一證。這一記載同時也表明,唐代的纏足鞋是以絲為面料的。此外,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1號、2號女俑均穿尖頭鞋。故白居易詩有“小頭鞋履窄衣裳”之句此其四。
在中國,史學(xué)界一般公認“三寸金蓮”起源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履為禮服之足飾,據(jù)《逸雅》記載:“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飾,有云頭、如意等高頭紋飾,自五代李后主令窅娘裹足作舞,仕女興起裹足之風(fēng),改穿起尖頭繡鞋。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后主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宮女窅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臺跳舞,飄飄然若仙子凌波。纏足因此而得名為“金蓮”。此后,宮內(nèi)外女子皆仿效起來。并以纏足為美,為貴,為嬌,為雅。中國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認為,中國婦女纏足便從五代開始了。此其五。
以上五種“三寸金蓮”的起源說的最大分岐是起源時間。但它們最大的相同之處是起源環(huán)境,都源于宮廷。這也是當時最高統(tǒng)治階層奢侈的象征。“三寸金蓮”的起源時間,民間把纏足視為稀罕的事。但是,隨著時代的更遷,“三寸金蓮”必定會從皇宮里流傳開去。前三種起源說的依據(jù)是不充足的,但作為傳說,也有存在的可能,但不能看作纏足的起源時間,至多只能認為是纏足起源的“準備”階段。后二種起源說比較可信,但時間跨度(或稱時間誤差)竟有100年以上。如果纏足的起源推前到唐朝晚期,這一提法似乎更符合文獻記載。而五代十國實際上也就是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
其次,以上五種纏足起源說以其相互印證又共同告訴我們,纏足開始時并非三寸,它大致經(jīng)歷過四個階面:第一階段是將已定形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一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時1911年滅亡后,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yōu)樗拇缁蛭宕缁蚋蟆?br />
關(guān)于“金蓮”得名也可歸納為以下因素:
由于步步生(金箔)蓮花的傳說而得名。
由于宮女在金蓮臺上跳舞而得名。
由于纏足形似蓮花,而中國又常有因物貴而在其前面加上“金”字的習(xí)俗,如“金口”“金晴”“金言”等。因此,纏足完全有可能因其纖細嬌美而獲“金蓮”之雅號。
另一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古時后妃都喜在繡鞋上飾珠飾金。即有三寸繡鞋,當然也會有三寸繡金或飾金鞋。再說,蓮花中又以金蓮為最貴,《遼史》一書中就寫道:“……道宗每歲賞金蓮……”。如此,以金蓮形容女子纖足也許是最恰當?shù)摹?br />
由唐朝晚期(一說為五代)起源的婦女纏足,如前所述,到了宋代風(fēng)氣大盛,并在文獻史料中屢有出現(xiàn)。山西省太原晉祠建立于宋代,所塑的女像具有宋代婦女典型的服式特點,女像足著小鞋履。宋話本小說《碾玉觀音》中有“蓮步半折小弓弓”之句,形容腳步很小。“折”為拇指和食指伸開時的間距!鞍胝邸敝高@一 間距的一半。一般來說,“折”為五寸至六寸,那么半折當為二點五寸!靶」敝咐p足后的弓形腳底(也指鞋底)。而《楓窗小犢》一文中也有“衣靴弓履”之句。弓履者,纏足者所著弓形底鞋。宋朝的“三寸金蓮”以錦緞作鞋面,上繡各種圖案,并按材料、制法和裝色分別定名為“繡鞋”、“錦鞋”、“緞鞋”、“鳳鞋”、“金鏤鞋”。宋代以后詩文中的“金蓮”一詞即指這類鞋。宋代婦女繡鞋的另一特點為鞋色。其與秦漢、隋唐崇尚紅、紫、藍、綠等濃艷色彩不同,講究一種淺、淡、柔和的間色,如鵝黃、粉紅、淺、淡青、素白等。這一鞋色一直影響到元、明、清。但是,在宋初鞋色仍受唐代影響,以大紅為主。宋代也有不纏足女子,他們一般穿著圓頭、平頭和翹頭鞋飾。
元朝(公元1271-1368年)由于受蒙古族生活習(xí)俗的影響,朝野普遍著靴。尤以元代仕女蒙服為甚,蒙服一般為身穿袍襖,足著軟靴。但對民間漢族女子的影響并不大。元代仕女漢服仍承繼宋制,一般下穿百褶裙,裙長及足,腳穿尖頭繡鞋。元朝王實甫寫的《西廂記》中的第三本第三折中就有“金蓮蹴損牡丹芽”之句。這句詩是元朝民間漢族女子鞋飾的一個縮影。即漢族女子依然著“三寸金蓮”。元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為蒙古族。當然,蒙族女子著靴對元朝民間“三寸金蓮”的發(fā)展勢頭或多或少是會有沖擊的。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后,“三寸金蓮”似乎又有進一步發(fā)展的趨勢。明代裹足極盛,甚至成為品美之飾。《孟蜀宮妓圖》所畫明代仕女著常服時即足著尖頭小履。此外,據(jù)史載明代后妃仕女著禮服,便服時也著尖頭繡花小鞋。明代命婦服式中之鞋履當也為尖頭小履,且繡飾花紋。僅《西游記》一書就有過若干處這樣的描寫:“鳳嘴弓嘴三寸”“緗裙斜拽露金蓮!边@些句子的弓形和金蓮即指“三寸金蓮”。小說源于民間,“三寸金蓮”一詞在書中如此頻繁地出現(xiàn),正是社會風(fēng)貌在作者頭腦中的不斷反映。此外,明代唐寅所畫五代故事中的《四美人圖》不僅有了五代飾的影子,而且婦女均著弓形底鞋,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不多的弓形鞋圖像之一。
順治皇帝1644年10月遷者北京,清朝正式建立。(清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為滿族人)滿族人入關(guān)后,曾明令禁纏足,更禁滿人纏足。但漢族女子照纏不誤,連滿人也偷偷學(xué)著纏,而且越纏越小。從中國目前收藏的傳世實物“三寸金蓮”來看,最小的鞋長僅9厘米,還不到二寸八分。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囤脞艆部肌份d:康熙初,曾詔禁裹腳,康熙七年又罷此禁,太平天國也曾禁止纏足。漢族男子的鞋飾隨滿族習(xí)俗有較大普通化,而漢族女子由于很少出門,即便出門也是坐轎,這就給“三寸金蓮”創(chuàng)造了一個悄悄發(fā)展的機會。因為,皇帝禁令也無法禁到他們頭上?滴跗吣旰笊踔量梢哉f,清朝的“三寸金蓮”反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清代仕女漢裝的特點為:身穿大襟長褂,下穿大口繡花褲,褲口一般飾有花邊,足著尖頭繡花鞋。清代《海上百艷圖》之“更唱迭和圖”和《吳友如畫寶》之“愿花常好”所畫清代仕女均著大口繡花褲和尖足繡鞋。清末民國初,婦女有將褲口用布條縛住者,但為了在褂下仍能露出大口繡花褲,竟別出心裁地另將長約27-30厘米的繡花褲管縫在“金蓮”鞋幫上,形似“金蓮”靴,真可謂是獨具匠心了。
清代繡鞋的紋飾也頗有講究,繡牡丹意為富貴榮華,以年輕女子為多。繡蝙蝠捧“壽”意為多福多壽,以老年婦女為多。此外,包括繡鞋在內(nèi)的服飾中還有一種紋飾――季花。據(jù)清代德齡所著《御香縹緲錄》中之“御衣庫”記有“照著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別,規(guī)定各式不同的衣服,每一季節(jié)又用一種花來代表,在冬季里用的是黃色的臘梅花,在春季里用的牡丹花,在夏季里用的是荷花,在秋季里用的是菊花!边@種代表四季的典型的花稱為“季花”。它也曾經(jīng)是著名的上!靶』▓@鞋店”的特色產(chǎn)品。清代前后流傳下來的“三寸金蓮”實物(包括流傳到國外的)至少還有千雙以上。
與服飾制度一樣,清朝的鞋飾制度也十分嚴格。一般女子不可在包括“三寸金蓮”在內(nèi)的鞋飾上用金繡和珍珠,不可飾龍鳳,不可穿用黃色及綠色“三寸金蓮”。至多只可穿杏黃色(即一種泛紅的黃色)“三寸金蓮”。貴族女子許穿金黃色(即深黃色)“三寸金蓮”。違者照律治罪。為了漂亮,平民女子也只能在“三寸金蓮”上裝飾絨球、銅鈴、蝴蝶以及刺繡各式花鳥圖案。不然,就在式樣上講究精工細作。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纏足之風(fēng)才逐漸廢止。但僅僅也是“逐漸廢止”!爸饾u”一詞包含以下方面:一指穿“三寸金蓮”的地區(qū)逐漸縮小,城市廢止較快,農(nóng)村較慢。沿海城市較快,內(nèi)地城市較慢。二指年幼及年輕女子中穿“三寸金蓮”逐漸減少和廢止。三指“三寸金蓮”的尺寸逐漸變化。以后更多的纏足不是三寸,而是四寸或五寸。且纏足鞋均為平底無跟。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后的“三寸金蓮”則是辛亥革命前的遺跡了。此時,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纏足之風(fēng)仍很興盛。這與文化的不開化,經(jīng)濟的不發(fā)達和外來影響甚微有直接關(guān)系。特別是甘肅省境內(nèi)的東鄉(xiāng)族以“放足”、“解放足”著稱。這類足比“三寸金蓮”大一點,但仍為尖足纏足。其尖足鞋飾也比古時“三寸金蓮”有了進化。后幫腰有鞋帶跟,鞋底特厚,夏以夾布為之,冬以棉花為之。大底下另加一至二層牛皮。清末民國初,每逢喜慶之日,東鄉(xiāng)族婦女喜穿高跟尖足繡花鞋,還非常喜歡在尖足鞋上繡花,繡法是最早流傳的“達子花”。以后由于與漢族刺繡方法交融,多采用平花和散花。
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布依族婦女都是紡織和刺繡能手,老年婦女至今仍愛穿十分精美的翹頭滿幫繡花尖足鞋,約四寸余大。過去,布依族年輕女子常把自己親手制作的繡花尖足鞋作為一種最珍貴的禮物或最美好的象征。此外,浙江省寧波市、江蘇省鹽城縣和廣東省東莞縣的“三寸金蓮”最小,鞋長不超過8厘米(二寸四分)。
時至一九八六年夏,當我赴中國西北,西南實地考察時,還見四處有腳穿繡花尖足小鞋的老年婦女,且人數(shù)還不少。今天,在中國北方和江南一帶農(nóng)村,甚至城市里,也仍然常見纏足的老年婦女。因此,河北省、山東省和上海市的一些特色鞋店里,還在銷售纏足小鞋,而且統(tǒng)一采用小木楦制作。數(shù)年前,13厘米鞋(約4寸不到)仍有生產(chǎn)。近年,最小的鞋民為15厘米(約四點五寸)。總的來看,目前大城市七十歲以上老人中,仍有1%左右的小足,長江以北則高于1%,農(nóng)村至少為5%以上,西南、西北的一些農(nóng)村達10%左右,預(yù)計十五至二十年后,中國纏足現(xiàn)象將徹底絕跡。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過去的歷史也在不斷地被重新認識,到那時,或許我們能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來證實“三寸金蓮”起源的唯一確切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