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文化
鞋履解讀
2007-03-20 16:50:15 中國鞋網(wǎng) m.xibolg.cn 【來源:中國鞋網(wǎng)】打印本頁 關(guān)閉
履是漢以后鞋的總稱。秦朝時(shí)期,古代稱鞋為屨,履為動詞,是“踐”、“踩”或“著鞋”的意思。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質(zhì)料來分,有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種、。布帛履是以絲、麻、綾、綢、搓等織物制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為原料,經(jīng)碾搓編織而成的鞋子。皮革履是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制成的稱革鞜,以熟皮制成的稱革鞮。
我國古代鞋子款式都鞋頭上翹,稱“翹頭履”。唐代的翹頭履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料為履面,其履底薄,履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鳳頭、虎頭等,重動逼直。此外還有重臺履、高墻履、勾履、芴頭履等名稱。
屐──種鞋底裝有雙齒的鞋子,它主要是用木料為主,稱木屐。木屐是由楄、系、齒三個(gè)部分組成。楄即為鞋底,鞋底上系有鞋帶,即系、齒在屐的底部前后,呈直豎式。
漢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畫,并用五彩帶系之,十分美觀。晉朝,有一種木屐,楄、幫、齒全部用整塊木頭制成,幫代替了原來的系。還有一種,它的雙齒可以任意拆卸。據(jù)說,這種木屐為南朝詩人謝靈運(yùn)所創(chuàng),稱謝公屐,為登山旅游時(shí)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后齒,以便保持人體平衡。
舄──古代一種加有木底的鞋子,在古代的諸鞋中,以舄為貴,舄的穿著只限于朝勤、祭祀時(shí)穿用,而履隨時(shí)可用。舄的穿著只限于朝勤、祭祀時(shí)穿用,而履隨時(shí)可用。舄是雙底,木制或注蠟,以防潮濕。周代皇帝之舄為白、黑、赤三種顏色,其赤為上服,其次是白舄與黑舄。王后為赤、青、元三色,以元色為上服,其次是青舄和赤舄,在隆重的慶典,皇帝穿赤舄,王后穿元舄,舄的材料是綢緞。
靴──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制成。我國在三千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shí)期,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靴才開始流入中原。南北朝時(shí)期,婦人常以冬至日進(jìn)履襪及靴。靴流入中原為禮服,造型更為完美。這時(shí),有六合靴出現(xiàn)(用六塊皮革拼合縫制而成)。唐代官庶普遍著靴。靴有長靿、短靿、圓頭、平頭、尖頭等多種款式。宋代初期仍沿用唐、五代遺制。宋后期,用黑革為其面加以靴統(tǒng),里面襯氈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員按其品級服色來飾其靴邊縫滾條。遼、金元時(shí)期,靴的式樣較多,有鵝頭靴、云頭靴、花靴、頡嘴靴、旱靴、革翁靴、高麗式靴等,造型簡單,靴的顏色隨衣搭配。明代開始禁止庶民百姓穿靴,穿靴已有等級制度。到了清代,男子著便服以鞋為主,穿公服需要靴子,靴子面料多為黑緞,式樣初期為方頭,后改行尖頭。朝服仍用方頭靴。民間為尖頭靴,貧富式樣相同,只是用料有嚴(yán)格區(qū)別,富者在春秋時(shí),可著青素緞靴,冬季可著青絨靴。貧者只能著青布靴。牙縫靴為高級官員所穿。武弁、公差著“爬山虎”的輕便短靿薄底靴。
旗鞋──俗稱“花盆底鞋”。是清代滿族旗人婦女穿的一種高底鞋,鞋子為木底,由于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xí)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通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gè)木跟用白細(xì)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涂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底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jì)D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如“船形高底鞋”等。
三寸金蓮──纏足風(fēng)俗在中國歷史上到底在什么時(shí)代開始,至今也沒有確切年代,各有各說法。但大多數(shù)認(rèn)為在南唐(公元937-975年);实劾詈笾飨矚g美色及音樂,他用黃金制成蓮花臺,高六尺,令官女窅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作新月狀成弓形,并在上面跳舞,似回旋有凌云之狀,“金蓮”由此得名。此后,宮內(nèi)外皆仿效之,從五代開始一直沿襲到辛亥革命,上下一千多年。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方、各地區(qū)形成了自己的款式,大體講三寸金蓮分南北兩大類,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寧波、紹興、嵊州及安徽的黟縣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島為代表。相對講,南方的三寸金蓮較別致、細(xì)膩,繡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蓮較粗獷有力,較大方。
三寸金蓮按式樣有:高統(tǒng)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按種類分: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nèi)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帶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節(jié)分:棉金蓮、夾金蓮、涼鞋。按鞋飾分:繡花金蓮及素色金蓮兩種。按鞋底分: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按款式及走路姿勢分:并蒂金蓮、并頭金蓮、釵頭金蓮、單葉金蓮、紅菱金蓮、碧臺金蓮、鵝頭金蓮、綿邊金蓮等。
三寸金蓮上的圖案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一雙金蓮上的五彩圖案本身是對鞋主人的祝愿和他所期望的,一雙金蓮?fù)瑫r(shí)亦代表著其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年輕女子著紅色等鮮艷彩色的金蓮,老年婦女著黑色及深色金蓮。
腿帶─一指纏足女子用于纏束在小腿上的帶子,質(zhì)料有棉織及絲、緞等,考究的在腿帶上繡上圖案。
藕覆──分兩種,一種是像褲腳腳管形狀,是套在褲腳外面;另一種是一塊長方形棉布或綢緞,有夾里,是卷扎在踝骨上部、褲腳外面。兩種藕覆的用途是覆蓋除踝骨的畸形,增加腳部美感。藕覆上面均繡上五彩圖案。
套褲──清代婦女喜歡著套褲,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褲上有系,用時(shí)系在腰部,目的是為了御寒及增加腳部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