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文化
中國歷史上的鞋
2008-01-17 14:48:42 中國鞋網(wǎng) m.xibolg.cn 【來源:網(wǎng)絡】打印本頁 關閉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制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于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F(xiàn)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屐、靸等。①屨:有麻屨、葛屨、皮屨等。麻屨最常用,以麻繩編成,編時邊編邊砸,使之結實。葛屨穿于夏天,皮屨穿于冬天。皮屨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韋履之稱。少數(shù)民族的皮鞋稱鞮。《說文》:“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苯j鞮即鞾(靴),因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而傳入中原。約自漢代以后,履取代屨,成了鞋的通稱;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為總稱。②舄:屨的別名。有單底為屨,木制復底的叫舄之別。復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時專用的鞋,故又稱達屨。③:又稱亐。是一種草編的鞋,常稱芒,被勞動者穿用。③屐:即木屐。一種為平底木屐,一種為底下設齒木屐。此外,屐曾引申為鞋的泛稱,如草屐、錦屐、帛屐等。⑤靸:即拖鞋。深頭、平底無跟。初以皮制,屬韋履的一種;秦代始以蒲草制作,并稱靸鞵。
自商周時期起,鞋的穿著均有制度。如漢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屨,出門則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異,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明代官員著靴或云頭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婦女穿以樟木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幫外邊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幫里邊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穿快靴(稱“爬山虎”),高級官員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鞋的名稱有云頭、鑲嵌、雙梁、單梁等。貴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還有室內(nèi)穿的拖鞋、雨天的釘靴、冰上用的冰鞋。
近代,中國人多穿布鞋;皮鞋初為上層人士著西裝、軍服時穿用,后來穿者增多;膠鞋隨體育運動的興起而流行。20世紀初,中國有了初具規(guī)模的制鞋工業(yè),生產(chǎn)皮鞋、布鞋和膠鞋;50年代后,逐步形成皮、布、膠、塑為主要材料的制鞋工業(yè)體系。
世界各國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涼鞋,為現(xiàn)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還發(fā)現(xiàn)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紙莎草編結的鞋。中世紀歐洲曾流行軟鞋、涼鞋和簡單的長統(tǒng)靴,貧困的人則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優(yōu)質皮革制鞋。直至近代,大多數(shù)鞋仍由家庭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