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鞋少女的故事——為中國的青年說幾句話
1986年,農(nóng)村已退到改革的幕后。城市的活力與機會吸引了大批農(nóng)村青年。他們離開家鄉(xiāng),在希望、艱難、屈辱中為改善自身命運而努力。這是一個在今天被“進城務(wù)工”、“打工”、“民工潮”等所指代的“潮流”,同時又構(gòu)成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歷史敘事。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它觸摸到了當時人們的心跳,并“代言”發(fā)出了自由流動的吶喊。
張五常
在廣州,在深圳,在中國比較自由開放、比較繁盛的鬧市街道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年輕的少女,坐在路旁替顧客補鞋。
一九八六年一月,我在深圳訪問了一對補鞋的男女。四月間,我又再訪問那個女的。據(jù)他們說,在中國各地街頭以補鞋為業(yè)的青年,大部分來自浙江省的黃巖縣。這個縣以針繡工藝馳名,很多孩子從小就掌握家傳的針繡技巧。自一九八○年后,中國比較開放了,離開家鄉(xiāng)出去闖天下比較自由。另一方面,在縣里操農(nóng)業(yè)工作的時間不多,而其它的粗活,每月所能賺到的只不過是人民幣二十至四十元。所以,黃巖縣的長輩就想出一個主意:教孩子們學補鞋,然后讓他們離開家鄉(xiāng)到處賺錢,幫補家計。補鞋的青年在深圳的收入聽說比其它地方好,但到那里的手續(xù)辦起來比較困難,而近年來批準的機會更少了。在深圳,補鞋的收入每月大約是人民幣三百元——這比鄉(xiāng)間的收入高出大約八倍。除了食宿衣著費用(每月約一百元)、材料及雜費(每月五十元),還有就是工商局及居委會每天都會派員來收費。收費起初每天五角,現(xiàn)已升至每天一元五角了。對比之下,這是一項很大的征收了。
除了一切費用開銷,每個補鞋青年每月可寄大約八十至一百元回家。據(jù)說,黃巖縣有很多新建的房屋,是靠這些青年資助的。為了證實這一點,我本想到黃巖縣走一趟,但因事忙作罷。
中國采取比較自由的經(jīng)濟政策后,補鞋行業(yè)隨之而興。上述是其中補鞋青年男女一個故事的大略。但故事的含意遠比故事的本身重要。
我一向認為中國人的先天智慧及刻苦耐勞的本領(lǐng),決不亞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然而,無論是學術(shù)的成就、生活的水平……中國的表現(xiàn)實在使中國人無地自容。說什么因為人口太多、資源短缺,其實都是一些毫無實證的借口。史丹福大學胡佛學院一位很負盛名的高級研究員,從美國到香港來搜集資料,約我會面,為的是要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美洲、歐洲、東南亞各地,中國人都能出人頭地,成就屢見經(jīng)傳,但偏偏在中國本土卻是那樣沒出息?”這問題似深實淺。
淺的答案,往往有深的含義。補鞋少女的故事不僅證實了我的觀點,而且那“證實”足以令人震驚。試想:單是讓這些青年有一點走動的自由,一點擇業(yè)的自由,他們的收入在幾個月之間就增加了八倍!這是翻三番,不是翻兩番,而這些青年不用到本世紀末就有這樣的成績了。
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聽到了補鞋少女的故事,想起四十多年前在中國結(jié)交的小朋友,知道他們所缺少的只不過是他們應(yīng)有的一點機會,我不能不站起來,老老實實地為中國的青年說幾句話。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