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經營管理】在逐漸成熟的本土服裝業(yè)開始布局多品牌戰(zhàn)略的這幾年,國際一線品牌削減、合并副牌的瘦身新聞不斷。這是國際百貨業(yè)萎縮的前車之鑒,抑或是因環(huán)境不同而無須擔心的隔岸觀火,現(xiàn)在還未可知。但我們可以先看看國際一線品牌與其副線的“悲歡離合”以作借鑒。
如今的國際品牌副線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品牌為涵蓋不同行業(yè)、年齡、風格的客戶而設的專屬副線,數(shù)量較多,通常沒有獨自的時裝發(fā)布會,但風格清晰統(tǒng)一。如 Ralph Lauren旗下眾多副線,Polo Ralph Lauren、Purple Lable、Black Lable、Golf、Denim &Supply等,滿足了商務和運動服飾需求,或喜愛都市休閑、復古、學院風格的顧客。
另一種副線主要是基于主線品牌受歡迎,而延伸出款式較年輕、易被接受和價錢較低的附屬系列。例如Chloe的See by Chloe,副線的剪裁和款式通常較主品牌更簡約、風格更年輕,這也是許多大品牌為著眼未來而探索的大方向——年輕化。
由生至死僅是30年
僅在2015年上半年,先是Kate Spade品牌決定將副線Kate Spade Saturday和Jack Spade并入主線,而后又是小馬哥Marc Jacobs合并了自己的副線品牌Marc by Marc Jacobs。5月,貝嫂同名品牌Victoria Beckham也宣布合并旗下兩家副線品牌:Victoria和Victoria Beckham Denim。
近幾年,國際一線品牌紛紛向自己的副線“下手”,最轟動的當屬2012年的“D&G之死”。當年副牌D&G的風頭大大蓋過主線品牌 Dolce &Gabbana,致使很多國人一度認為D&G就是Dolce &Gabbana的縮寫,D&G的年銷售額更是一度超過4億歐元。按理說,用主線品牌撐門面,借助副牌狂賺錢,是奢侈品牌心照不宣的法寶。但 D&G之死讓我們看到,只要“功高蓋主”,哪怕是年入4億歐元的副牌都避免不了被壯士斷腕的結局。
曾幾何時,副線一度是一線品牌的救命稻草。在副線的鼎盛時期,幾乎所有一線品牌,無論大小都有“兒孫滿堂”的現(xiàn)象。
最早啟用副線品牌這一概念的是Armani,從1981年Giorgio Armani嘗試創(chuàng)立副線品牌Emporio Armani開始,Armani Collezioni、Armani Jeans、Armani Exchange等服裝及配飾品牌陸續(xù)誕生。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和針對的客戶群,從老板到辦公室白領,從父母到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一網打盡。
此后,大部分一線品牌開始推出相應的副線,以主線為基調,為年輕而消費不起主線的消費者設計,這是若干年前國際品牌市場的寫照。與其一個品牌對外競爭不如多創(chuàng)幾個品牌,好制造出強勢的團隊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