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品牌管理】如果你打開一個類似這樣標題的新聞“小米發(fā)布小米NOTE,售價3299”,那么往往可以見到這樣的跟帖:
一樓:“少壯不努力,長大搶小米。安卓狗跪舔雷不斯算了!”
二樓:“果狗太傻,一個成本2千的手機賣給果狗五六千!只許蘋果賣高價,不許小米賣合理高價?”
三樓:“蘋果賣的是設計,安卓狗有什么資格說蘋果?你行你設計一個iPhone我看看”
看到這樣的跟帖,最讓我驚訝的并不是“人與人之間以狗相稱”,而是人們對品牌的狂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所消費產品的品牌已經變成個人信仰的一部分—對于一個“米粉”來說,侮辱小米這個品牌就跟對他自己的人格進行侮辱一樣。
然而在過去,這樣的“信仰”往往只存在于國家和宗教之中。對于一個基督教徒,侮辱上帝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樣。對于一個愛國者,侮辱他的祖國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樣。
而現(xiàn)在,人們建立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并把這個信仰的主體當作他們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不論是對國家、宗教、某個品牌、某個足球聚樂部還是某個歌唱明星。
Martin Lindstorm通過大腦磁共振成像技術(MRI)發(fā)現(xiàn),當被呈現(xiàn)一個品牌形象時,消費者大腦被激活的區(qū)域和他被呈現(xiàn)祖國及宗教形象時的區(qū)域是一樣的—品牌信仰的作用類似于愛國或者宗教信仰。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無數人的支持,并且擁有強大的“粉絲經濟”,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類似宗教或者國家的“信仰體系”。
而為了建立一套這樣的體系,從0開始打造一個全新的深入人心的品牌,需要首先知道:人為什么需要這樣的信仰?
人類需要信仰,是因為相對于復雜的世界,人類的大腦太過于簡單了,因此我們不得不用各種方法來簡化這個世界,以減少不確定感。而這一套減少“不確定感”的體系就是信仰,比如:
人的性格很復雜,性格的影響因素也很復雜,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開發(fā)了12星座理論。
天氣的成因很復雜而且?guī)в泻艽蟮牟淮_定性,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幻想出了“雷公電母”。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很復雜而且難以理解,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幻想出了“造物主”。
同樣,保護牙齒健康的方法很復雜,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選擇相信了佳潔士的廣告,認為“只要用佳潔士刷牙就行了”。
大部分人對于這種“不確定感”如此厭惡,以至于不得不在各個方面選擇可以讓自己信仰的東西—不論是英明的君主、偉大的領導人、鮮艷的國旗、神圣的上帝還是一個強大的產品品牌,并且讓這個“信仰體系”變成自己人格的象征。
那么如何從0開始,打造一個這樣的“信仰體系”,并形成一個“完整的品牌”呢?
這樣的信仰體系有6大立柱,你需要像構架國家信仰、宗教信仰一樣一個個構建這6大立柱:
國旗:一個簡單的符號
一個上帝般的人物形象
一個法典一般的信條
一個傳奇的故事或者秘密
一個共同的敵人
一些儀式
當你的“新品牌”具備了這6大立柱,就可以行為一個可以被“營銷”和“推廣”的信仰體系了:
1,國旗:一個簡單的符號
任何一個東西如果想要被信仰,首先要有一個簡單的可以被識別的視覺形象。
對于國家來說,這個視覺形象就是國旗,如果你注意看,幾乎所有的國旗都是構成簡單、容易識別的。
對于基督教來說,就是十字架。
對于品牌來說,就是以LOGO為代表的視覺標識體系。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難以記憶抽象的東西—它喜歡視覺化。所以即使是像“自由”這么抽象的東西,也被具體成了“自由女神”。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符號”必須足夠簡潔和可識別,否則人看到它時,無法在大腦中迅速建立視覺上的識別,也就無法形成長期的“品牌信仰”。
比如奔馳的LOGO本來是非常復雜的并且難以識別,后來經過一代一代的演進,變得簡單。
而更多的品牌仍然沉浸在復雜、難以識別的LOGO當中。
比如波司登羽絨服的LOGO,其包含的元素之復雜,足夠設計5個不同的LOGO出來了—這個LOGO的不同部分(上面的漢字、中間的圖案和下面的文字)根本沒有什么視覺上的關系,這就相當于一個國家使用了好幾種國旗一樣,難以被“信仰”。
所以,一個視覺上的“符號”要想被信仰,首先要足夠簡單—人們本來就是依靠“信仰”來簡化這個世界,減少不確定感,而你設計的復雜LOGO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的。
一旦這樣的“符號”信仰化,單純這樣符號的出現(xiàn)就足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并且激勵行動了。
比如在諾蘭導演的《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中,整個城市曾經陷入了絕望,喪失了反抗的力量。后來蝙蝠俠點燃了一個大樓并且讓火焰形成了“蝙蝠俠LOGO”的形象,整個點燃的LOGO給了所有人動力和希望,讓大家覺得“正義的象征回來了”。
就像蝙蝠俠自己說的“帶蝙蝠面具并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正義的形象化的象征。而如果策略得當,一個品牌的LOGO同樣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成為某種信仰的象征。
2,一個上帝一般的人物形象
為了塑造一個“信仰體系”,僅僅有“視覺符號”還是不行的,你還需要一個具備某種性格的人物去“代言”整個符號,把“符號”的意義給人格化。
比如古代人們?yōu)榱私忉屜掠,減少“不確定感”,主動人格化了雷公電母以及龍王的形象。
為什么要這樣?因為人是很難接受“某種自然的力量導致下雨”這個說法的,它太抽象而且模糊。而主動塑造一個有性格特點的“雷公電母”后,當人們再看到下雨時,就不會這么有“不確定感”了,人們會說:“你看,龍王又生氣了。”
所以,既然要像宗教一樣塑造品牌信仰,就得進行“造神運動”—不論是虛構一個“神”還是美化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
比如定位男性,表達“陽剛之氣”的萬寶路香煙,用牛仔形象來代表產品,在它所有的宣傳中,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個勇敢無畏、陽剛的牛仔形象。
再比如聚美優(yōu)品自己創(chuàng)始人自己上,“為自己代言”。
再比如聰明的“海爾兄弟”、佳潔士廣告中看起來很專業(yè)的“牙科醫(yī)生”、雕爺牛腩打得開“味蕾”的雕爺、耐克廣告中永不放棄的科比……
所以,如果想建立宗教一般的品牌信仰,先想好:你找到“上帝”的形象了嗎?
3,一個法典一般的信條
“符號”和“人物形象”必須成為某些信條的代表,而這些信條就像國家的法典一樣凝聚信仰:不論是《獨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還是日軍侵華時的“大東亞共榮”。
人們信任某個政權活著宗教,可能并不是因為這個政權、宗教可以給予他們更多的利益,而是因為它相信人們所相信的東西。
同樣,人們買的產品可能并不是因為你能夠提供其他產品沒有的利益,而是因為你相信并且說出了人們所相信的東西。
比如潘婷打造的“自信的女性,不接受歧視和偏見”的信條。
比如之前火熱的“偉大的安妮”打造的“不論你受到多少反對,仍然要堅持你的夢想”這個信條。
再比如小米的“為發(fā)燒而生”,蘋果的“Think Different”,甚至羅永浩的“工匠情懷”,本質上都是在打造一個法典一樣的“信條”—讓你的品牌說出別人本來就想說的話,這個品牌就會像宗教一樣凝聚人們的信仰。
4,一個傳奇的故事或秘密
任何信仰的背后,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一般會包含引人入勝的神秘內容。
不論是可口可樂從未公開的神秘配方,還是雕爺牛腩花500萬買的牛腩秘方;不論是放棄50萬年薪賣米粉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白手起家煎餅果子都吃不起的經歷,總之,這個信仰體系的背后必須得有個傳奇的故事或者引人入勝的秘密。
就連基督教,都有創(chuàng)始人耶穌重生;就連朝鮮,都有創(chuàng)始人金日成手槍子彈打下美軍飛機;而我們也有《智取威虎山》。
即使當年多陳勝吳廣起義,都要裝神弄鬼地在魚肚子里塞一個“大楚興、陳勝王”的紙條—想象一下,一個對世界充滿未知和恐懼的古代農民,終于在魚肚子里找到這么一個“解決方案”,是有多么激動!
即使所有的“秘方”都是沒有秘方,所有的傳奇故事都沒那么傳奇,但是你仍然需要這么一個秘密或者故事,它會幫助你建立品牌信仰。
所以,如果想成立一個新品牌,先想想:我能構思出什么傳奇而神秘的故事出來?
5,一個共同的敵人
有了信條和故事,你的消費者可能仍然缺乏關鍵動力,信仰仍然難以搭建。
怎么辦呢?你需要塑造一個共同的敵人—沒有什么比共同的敵人更加能把你和你的消費者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對于國家信仰的塑造,這個共同的敵人可能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環(huán)境污染、恐怖主義甚至是某個敵對國家。所以你可以理解,反恐對提高總統(tǒng)支持率的巨大作用了。
對于宗教信仰的塑造,這個共同的敵人可能是“原罪”、“七情六欲”甚至是“得不到寬恕”。
而對于品牌,這個共同的敵人可能是“上火(加多吧)”“肥胖(減肥藥)”甚至是“生命有威脅(保險)”
甚至蘋果在著名的《1984》廣告中,把其競爭者IBM描繪成一個大獨裁者(共同的敵人),而自己則是站在消費者的一邊,揮動鐵錘,打倒共同的敵人。
而最好的尋找共同敵人的方法就是—讓消費者看到“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人們擔心喪失財富、擔心身材走形、擔心丈夫離開自己、擔心健康下降、擔心孩子學習不好、擔心自己形象不好—這些都是人們“最不想成為的樣子”,而如果能夠塑造這種樣子,就很容易建立“共同的敵人”。
比如牙刷廣告貼出的讓人惡心的牙齦紅腫的照片,讓人看到了最不想成為的樣子—“自己牙齦紅腫”;
比如母嬰產品中放出小孩的哭聲,讓年輕媽媽們看到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樣子—“一個不稱職的母親”;
比如健身房廣告貼出肥胖的照片,讓白領們看到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樣子—“一個胖子”。
即使無數的兒童輔導班,它們宣傳的并不是“幫助兒童成長”,而是塑造共同的敵人、兜售恐懼,并用了那個無恥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如果你想建立品牌信仰,要仔細想一下:我的產品和消費者之間共同的敵人是什么?
6,一些儀式
視覺符號、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法典一樣的信條、傳奇的故事和共同的敵人—這些足以讓消費者對你的新品牌印象深刻,但是人們仍然需要一定的儀式來長期強化信仰。前面“共同的敵人”會營造出一種恐懼感,但是恰當的儀式又會讓人們體會到消除恐懼感的過程。
比如軍隊為了減少恐懼感,就會儀式的要求特別高—疊方塊被子、踢正步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它可以通過這樣的儀式化行為減少恐懼感。
對國家來說,儀式有:升國旗、唱國歌、國慶放假、寫愛國宣言、敬禮等。
對宗教來說,儀式就是做禮拜、彌撒甚至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或者幾十萬信徒聚集一起禱告。
甚至任何需要建立長期信仰的東西都需要儀式,婚姻不足夠,你需要“婚禮”這個儀式;兄弟情誼不足夠,還有“喝酒”這個儀式。
當然品牌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長期存在的知名品牌都有一些儀式。
比如蘋果公司的儀式就包括但不限于:
專賣店排隊購買、新產品發(fā)布會、iPhone的滑動解鎖……
為什么這樣的儀式行為能夠長時間強化信仰呢?
這樣的儀式行為實際上是“動作記憶”的一種—人對自身的某種行為進行記憶。而重復性的“動作記憶”很容易讓人上癮。
比如營銷上有著名的“唇膏效應”:很多女性每1小時就掏出唇膏來涂一下,但是只要你不是生活在北極,你所住的地方的氣候就還不會干燥到讓你每小時都需要重新涂唇膏。
那么為什么這些女性如此頻繁涂抹唇膏呢?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并不是因為她們嘴唇干燥,而是因為她們對“拿起唇膏涂抹”這樣的儀式化行為產生了上癮。
可口可樂也深知這一點,它甚至專門開發(fā)手機APP,模擬人們拿起瓶子喝可樂的行為,目的就是強化這種“儀式”。
所以如果想建立一個長期的品牌,趕緊構思一個專屬你品牌的儀式吧!(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yè)的鞋業(yè)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